汽車熱舒適與能源效率如何最佳化?理寶科技與產業領導者交流會回顧

汽車熱舒適與能源效率如何最佳化?理寶科技與產業領導者交流會回顧

近期,理寶科技的暖體假人專案團隊攜手丹麥PT Teknik公司執行長Thomas Hvitved 赴全國,與國內知名乘用、商用車製造商和研究總院等開展了一系列關於汽車座艙熱舒適, HVAC能力評價,座椅測試和能源效率評估優化等的技術研討及座艙熱舒適暖體假人演示及測試試驗。使用PT Teknik 暖體假人在高溫/低溫環境倉內進行升溫及降溫測試,對座艙瞬態環境變化進行數據的客觀評估與回饋。

理寶技術團隊對PT Teknik暖體假人測試系統進行了詳細介紹,包括假人技術參數、評估模型及技術特別優勢等面向。透過不同條件下測試和最終數據與主觀評價一致性進行對比,同時也獲得來自汽車研究總院與熱泵空調系統整車配套企業的核心工程師們的肯定, 一致認為PT Teknik暖體假人測試系統在空調熱舒適/座艙熱環境評估中有明顯技術優勢,主客觀評估一致性非常理想,且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圖:PT Teknik 暖體假人測試現場

汽車熱舒適性是評估汽車性能的重要指標之一,良好的熱舒適性已成為高級轎車的必備條件。

汽車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熱環境場,除了空氣溫度外,人的舒適性還受到空氣相對濕度、空氣流速、雙譜熱輻射(陽光、空調)等的影響,這些因素都造成了車內氣候環境的複雜性和不穩定性。另外,汽車內人體的熱舒適性不僅跟所處熱環境有關,還跟人體的主觀感受有關,且人體不同部位對熱環境的敏感程度也不一樣,這為熱舒適性評估增加了複雜性和難度。

熱舒適性評估方法有哪些?

1. PMV-PPD 模型ISO 7730

1970年由丹麥應用技術大學的Fanger教授提出,GB/T 18049-2017 熱環境的人類工效學透過計算PMV和PPD指數與局部熱舒適準則對熱舒適進行分析測定與解釋(ISO 7730: 2005, IDT )。

2. EHT模型(Equivalent Temperature) 等效空間溫度 ISO14505.2

《ISO 14505-2 熱環境的人類工效學交通工具內熱環境評估》 中基於EHT模型定義了等效溫度評估指標Teq,等效溫度綜合考慮了溫度、空氣流速和輻射影響,綜合不同著裝場景利用局部熱舒適評估指標取代全身熱舒適評估指標,複雜熱環境下局部瞬態熱舒適得以詮釋。

等效空間溫度T_eq

3. 熱生理Fiala模型-TS 與DTS 

Fiala的TS 指數(熱感覺)和DTS 指數(動態熱感覺)

基於整體舒適指數旨在以單一值描述一個人的整體舒適感,配合氣候和代謝作為輸入這個值可以作為給定情況下舒適度的一般熱生理表示,並輸出該狀態下的各項生理指標等,來自Fiala模型(1998)。

4. 暖體假人測試

《ISO 14505-2 熱環境的人類工效學交通工具內熱環境評估》中規定了利用暖體假人測試交通工具內熱舒適性的方法,提出了利用全身及局部等效空間溫度評估熱環境,對交通工具艙室內非均勻熱環境進行詳細評估。

丹麥PT Teknik 汽車熱舒適暖體假人

丹麥PT Teknik 暖體假人可以直接測試非均勻環境下人體各部位與環境的換熱量,進而精準地預測該環境下整體或各部位的熱舒適程度,測試結果能夠指導汽車空調的設計,控制模組設計,優化開啟空調後車內環境的熱舒適性。

座艙熱舒適暖體假人的體感熱舒適性評估優勢

  • 真實的熱工效載體,類似真人的熱環境感知
  • 更高粒度及高頻採集的測試數據
  • 不同服裝場景的分析
  • 全身整體或更詳細的身體區域及局部熱舒適/熱感覺分析
  • 汽車座椅測試及評估座椅通風,加熱等輔助功能提供熱舒適分析 
  • 減少借助真人的主觀評測的熱心理幹擾,所有數據能被記錄並分析

PT Teknik 暖體假人測試系統不僅引入基於ISO 7730 PMV模型和標準有效溫度(SET*模型)等用來評估人體全身整體在複雜環境下熱舒適,更重要的是引入《ISO14505-2熱環境的人類工效學交通工具內熱環境評估》是基於等效空間溫度模型(EHT模型)來評估局部身體區域的「局部瞬態熱舒適/熱感覺」。

同時PT Teknik 暖體假人測試系統也提供基於DTS-Fiala模型的熱生理舒適性評估的解決方案,在任何環境中模擬真人-服裝-環境之間的熱交換和熱平衡,不同身體區域的皮膚溫度,熱交換能量及體感指標測試數據詳細而精確,能更好地用於分析車輛內熱環境的評估和空調HVAC系統的熱舒適性和效率。
閱讀原文:汽車熱舒適與能源效率如何最佳化?理寶科技與產業領導者交流會回顧
聲明: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屬原作者。本公眾號為學習交流平台,並不用於商業目的。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經核實後刪除;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僅供學習、參考之用,不對信息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做任何保證;聯繫/投稿合作:[email protected]
轉至微信聯絡我們